张以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工程治理;吉林省突贡专家,省拔尖创新二层次人才,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和省地质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自然资源部杰出青年计划人选,吉林省C类人才;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吉林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吉林省地质学会山水林田湖草专业委员会主任。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论文23篇,TOP期刊4篇。近5年主持科研项目80余项,科研总经费1000余万元。承担《灾害评估与治理》等3门本科课程,在读研究生10人。
潘殿琦,二级教授,博士。省突贡专家(省政府津贴专家),省教学名师,全国宝钢优秀教师,省重点学科(群)学术带头人,省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兼任吉林大学研究生导师和硕博论文盲评专家,中国冶金青年地质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冶金学科建设学会常务理事,吉辽冀豫粤科技厅专家,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专家。主持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省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土地基处理,冻土工程技术,绿色基坑工程技术,油页原为岩开采技术。
张继权,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2024全球前2%科学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教授”、国家级“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首席负责人。长期从事农业、干旱、城市内涝、地质灾害、草原火灾等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其它科研项目百余项。出版专著7部。
于成龙,三级教授,吉林省政府突出贡献专家,主要从事防灾减灾、生态修复科研与教学工作,完成及主持完成各类科研、技术成果8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13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制定行业标准3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独著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篇;获得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
郎秋玲,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E类人才,国家级注册岩土工程师,吉林省应急厅专家、吉林省自然资源厅专家。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重点教研课题1项,发表EI、中文核心以上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主持省级大创项目2项。获得省级教学科研奖2项。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王贝贝,主要从事危险化学品安全及事故应急方向的研究,主持吉林省科技厅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项目1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多个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4篇,其中8篇为SCI论文,共发表论文30余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第一著作人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
刘新,女,博士,副教授,国家二级安全评价师,吉林省应急厅安全风险防范专家,吉林省E类人才。近年来,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科技部、省科技厅、教育厅、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纵向、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科技厅项目1项,经费3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参与4部地方标准编制;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安全疏散。电子邮箱:sh_lx@ccit.edu.cn。
谷中元,长期致力于采矿环境重建、协同采矿、岩石力学等前沿研究领域,在工程实践方面,擅长采矿运输系统、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以及创新采矿方法的规划。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岩体结构面智能识别,精准攻克压覆资源安全高效回采论证难题,同时深入探索智能算法在采矿工程中的创新应用。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
朱丹,研究方向为气象灾害应急与减灾,主要包括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对电力、国土等相关行业影响。主持吉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和吉林省教育厅项目2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吉林省气象局科技开发奖4项,重要国内国际会议报告交流多次。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在气象局、水利和电力行业。
陈亚南,女,博士,副教授,专注于环境污染评估与控制技术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对土壤、水体及底泥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估,开发环境风险预警系统以提高对潜在环境威胁的响应效率,并且利用高光谱遥感反演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上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2项省级科研项目,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0余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张端梅,博士,双师双能型教师,硕士生导师,吉林省高层次E类人才。现为吉林应急管理学院应急技术与管理系系主任。曾获“优秀指导教师”“个人先进工作者”“长春工程学院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为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主持参与了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指导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