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院第167期“绿色建造与可持续”主题科技论坛活动于2024年3月26日,在湖西校区7教7716教室开办。参加本次论坛的同学为2023级研究生,本次主讲的7位同学分别为:绍文慧,张奥丽,黄帆帆,康福超,张傲,貟姗,汪钰倩。
绍文慧——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数字孪生研究
绍文慧介绍了数字孪生是一个可以模拟、监控、计算、调节和控制系统状态和过程的集成系统。数字孪生系统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和连接两个空间的信息处理层。基于数字孪生的概念、模型,可构建的数字孪生框架分为物理空间、孪生空间以及数字孪生应用三个部分。物理空间和孪生空间通过智能感知和虚拟映射实现链接,孪生空间通过数据驱动模型实现孪生应用。数字孪生应用以监管互动和指令控制的方式对物理空间进行管控。三个组成部分链接交互实现数字孪生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
张奥丽——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研究进展
张奥丽讲到以 BIM 云平台为核心的预制构件管控平台作为智能建造体系的中枢,通过平台、泛在感知及定位追踪、数字化建模及仿真等技术支撑装配式智能建造体系的运转,实现对产业链上下游的统一管理,解决装配式业务在设计、生产、物流、施工等环节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提出的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体系及支撑技术体系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包括一体化管控平台构建、技术集成化应用。工程总承包有利于深化设计、系统集成、生产安排、施工进度上合理交叉,促进设计、生产、施工深度融合。
黄帆帆——基于GIS-博弈论组合权重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
黄帆帆的分享以郑州市为例,进行基于GIS-博弈论组合权重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郑州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位于黄河下游,四季分明,受气候和复杂地形特征的影响,降水分布不均匀。据统计,河南省暴雨灾害平均两年发生一次,局部洪涝灾害时有发生,郑州市洪涝灾害风险存在时间较长。在全球气候的影响下,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极端灾害的影响不可避免。通过博弈论,层次分析法分别与EWM和CRITIC相结合,通过两种组合权重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及类似地区的城市洪水风险管理和减灾规划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研究存在的局限:1、本文使用的降雨数据为实测值,完整的灾害链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2、提出的模型需要在其他洪水易发地区进行验证。
康福超——大气干湿沉降及溯源与污染特征分析研究
康福超先介绍了大气干湿沉降各元素含量分布特征:统计分析表、地球化学图。通过研究土壤中重金属由各种渠道输入输出的通量特征,把握土壤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污染预判。农田土壤重金属的主要输入途径包括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化肥施用等;输出途径主要包括农田退水、淋滤作用、地表径流、作物收割等。本研究的输入输出途径包括大气干湿沉降、化肥、灌溉水、作物收割。在定量源解析方面,常用的方法有源清单法、化学质量平衡法、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和同位素比值法等。作用:将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作为几种重金属的分类依据,可以作为溯源分析时考虑同一主成分重金属污染源可能一致的依据。
张傲——绿色建造的可持续之路-探索建筑领域的环保与资源利用
张傲分享了绿色建筑的特点:绿色建筑在设计时强调能源的高效利用,采用节能材料和设备,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影响。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优先选择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绿色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合理的设计,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意义,再生混凝土、太阳能玻璃等这些材料在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极小。太阳能的应用策略、风能的有效利用还有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再利用和灰水回收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方式,主要是收集和处理生活中的洗刷水、洗澡水等,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冲厕、洗车等,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貟姗——城市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流程的研究
貟姗同学从城市污水处理的重要性、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三部分进行了分享。城市污水处理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至关重要,每年可减少污水排放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疾病传播。讲到使用物理处理占城市污水处理的60%,通过格栅、沉砂池等去除大块物和悬浮物,初步净化水质,也可以生物处理是污水处理核心,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去除率高达90%,保障水质达标排放。物理处理如格栅、沉淀池等去除大颗粒及悬浮物,为后续处理奠定基础,处理的核心是去除污染物。以活性污泥法为例,通过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去除率高达90%,确保水质达到排放标准。
汪钰倩——关于自然界中的干旱的研究
汪钰倩的讲述分为四部分:干旱的概念、我国旱情的分布、监测预报和抗旱措施。自然界中一般有气候干旱和由气候变化等因子形成的短期干旱。根据气候变化等因素可将我国东部分成五个干旱区。台站监测的首要任务是对干旱有关的单要素分别在气象或气候站、农业气象站、水文站等站点进行观测。遥感对干旱的监测,主要是通过对作物长势、土壤水分状况、农田蒸散、水系分布和降水量等监测实现的,与台站相结合,能客观、快速、大范围和经济地监测旱情的发生和发展。防旱从古至今都有,在隋唐以至明清,都曾花大力气开凿、疏浚运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沟通各大水系、预防水旱灾害的功能。现代抗旱措施以修水坝水库、南水北调、人工增雨等节水用水工程。
上一条:“科学思考,探索发现”丨长春工程学院研究生学院科技论坛第168期
下一条:“智慧前沿,数字共享”丨长春工程学院研究生学院科技论坛第166期